【延伸阅读】李旭:一代通儒饶宗颐的“北流缘”

来源: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发布时间:2020-08-20 07:59:18访问量:373

  文图源自《北流文艺》 2020年第4期 

一代通儒饶宗颐的“北流缘”

   作者:李旭 

饶宗颐先生19178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湘桥区)。饶家几代皆为潮州首富, 富甲一方, 其父饶锷不仅是工商金融界名流,也是知名的考据学家,家学渊源极为深厚,期望他将来能效法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所以为他取名“宗颐”。果然,饶宗颐不负众望,自幼年时代起就广学诸家,博采众长,经史子集、佛典道书、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无所不读,从而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成年之后,他更是孜孜不倦,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至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学无不涉,涉无不精。因而,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金庸先生则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文化巨匠,为中国文化复兴与东学西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国学界的泰山北斗。2011, 时年94岁的饶宗颐当选为研究金石篆刻的百年文人艺术社团——西泠印社第7任社长,这一闻名海内外的“天下第一社”,终于在启功社长仙逝6年之后有了自己新的掌门人。同年,鉴于他的名气和贡献,经国际天文联盟批准,紫金山天文台把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2014,由岳麓书院和凤凰卫视及凤凰网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大典,把最高规格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颁给了97岁的饶宗颐先生,颁奖词赞誉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国学泰斗年青时就与北流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1944年无锡国专教职工合影(二排右五为饶宗颐) 

时光回溯至20世纪40年代。194112月,日寇占领香港, 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饶宗颐避回潮州揭阳,受县长陈暑木之聘,出任揭阳县文献委员会主任,从事学术文化和教育工作,并被委任为县民众教育馆副馆长,开展宣传抗战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文化活动。1943年秋,揭阳局势恶化,饶宗颐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好友郑师许(沛霖),当时在桂林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授,便向代理校长冯振推荐饶宗颐到国专任教。那时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出任国专校董会董事长,李任仁、黄绍竑、梁漱溟等为校董,他们大力支持国专在桂林东郊穿山村置地建筑了新校舍,国专声誉很高,影响力也很大。冯振校长求贤若渴,想方设法聘请了许多学界名流如梁漱溟、释臣赞、钱仲联、向培良、周谷城、田汉、阎宗临、俞瑞徵、万仲文、蒋庭曜、王桐荪、吕集义、陈千钧等来校任教讲学,对饶宗颐这样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当然是求之不得。这样,饶宗颐乃应聘到桂林无锡国专任教授。

然而,好景不长。1944年,日寇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河南、湖南相继陷落。衡阳之战后,敌军直逼广西省会桂林,桂林全市实行紧急大疏散。饶宗颐等国专师生乃逃难蒙山,9月初学校在文尔村复课。当年底,蒙山沦陷后,又避入大瑶山。之后,无锡国专的冯振、饶宗颐等师生们顛沛流离,爬山涉水,餐风宿露,历尽艰险,最后在19454月再次来到冯振校长家乡北流山围村落脚。

山围在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南麓,是北流东北部的一个小村落,19386月无锡国专就曾在战火烽烟中南迁到此办学。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清水秀,安谧宁静,物产富饶,柴水充沛,民风淳朴,对久经战乱流离的国专师生来说,此处确实是读书修业十分难得的好地方。国专复课后,冯振借用磐石高小的校舍上课,冯家沙梨园的小院房屋和藏书楼成为教授们的居室,花厅则作为校务办公议事和教授们备课之用。虽然师生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们同甘苦共患难,难中施教,苦中求学,每天照样是书声朗朗,弦歌不断。那时,饶宗颐主要为学生们讲授《文字学》和《历代散文》两门课程。因为没有现成的课本,古文字学课程不好讲授,饶宗颐只好以《说文解字》为蓝本编写教材,把古文字知识逐一讲解,力求深透。他讲解词义,清楚明了,举出许多案例,使学生们触类旁通,还时常插入一些小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饶宗颐才华横溢,气质高雅,知识渊博,思维敏锐,学问功底扎实,上课生动活泼,总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因而他的讲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教学之余,饶宗颐每天坚持读书阅报、写诗填词、研习书画,还对北流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很感兴趣,游览访问了勾漏洞、桃源洞、大容山、望夫山、鬼门关、圭江、登龙桥、景苏楼、得月亭、苏东坡先生檥筏处、磐石山等景点。这天,饶宗颐和友人们来到北流城西十里许一个叫鬼门关的地方,只见这里高崖峡谷,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其间距离不过30步,形势十分险要,是古代中原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要冲。因其瘴疠尤多,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故俗称“鬼门关”。饶宗颐行游于此,有感于此地之名,联想到近几个月来的险恶经历,竟觉豁然开朗,周遭的凶险似乎也如同这有名无实的鬼门关一般化为乌有。于是,他吟唱了一首肃杀中洋溢着生机的《鬼门关》诗: 

此关何曾远,到处好江山。

风威寒日瘦,篱菊尚娇颜。 

饶宗颐在无锡国专度过了其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也在北流山围这个小山村里迎来了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19459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北流后,避难在山围的无锡国专师生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他们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尽情庆祝胜利。饱尝战乱痛苦的教授们更是喜极而歌,纷纷吟诗咏赋, 以特殊方式欢呼胜利。著名书法家、古典文学教授蒋庭曜(字石渠)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赋诗一首《山围闻日寇投降》: 

投荒经八载,两度到山围。

逐贼无消息,传经徒是非。

忽闻倭屈膝,喜极泪沾衣。

准拟东归日,草长莺乱飞。

   饶宗颐大喜过望,挥毫泼墨,写下了《九月三日》一诗: 

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以来恨始平。

一事令人堪莞尔,楼船兼作受降城。 

饶宗颐在山围国专任教期间,与巨赞法师非常友善。法师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苏江阴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在杭州灵隐寺出家,精研三藏,博通二乘,不仅佛学造诣很高,对古文和古诗词等也有深研,是著名的大德高僧。冯振校长非常钦佩他的品德和才学,便从桂平西山聘请其到山围国专教授古文和诗词选。饶宗颐常常与他磋商学问,吟诗论画,探究佛学,彼此结下了深情厚谊。19451010日,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这天天气格外晴朗,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是登高望远观景的好日子,饶宗颐、蒋庭曜两位教授与巨赞法师相约到学校附近的磐石山游览。磐石山,在山围南面,铁炉村之东,旧志书这样记载:平畴中屹然孤峙三峰,耸秀四面,石壁陡绝。东面稍低,阀径而入,可容数百家。咸丰年间,乡人叠石为城,避乱其中,名曰磐石寨。在此十年前的1935年,著名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应邀到此游览写生,并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诗书画作品,冯振亦有《题黄宾老画山围磐石山》等诗唱和。他们一行游到山前,健步登上海拔450多米的山巅,心旷神怡,极目远眺,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欣喜之余,饶宗颐赋《登磐石山同巨赞上人》,诗云: 

亭亭磐石山,娲皇昔所捐。

其下临清流,独立得天全。

斩新日月明,特地出坤乾。

壮哉南方强,曾经百炼坚。

仰攀若顶天,我意欲无前。

俯视万人家,原畴何田田。

佳节近重阳,吹帽秋风颠。

清谈心无义,独喜僧皎然。

二年客桂东,与山久结缘。

此石尚玲珑,山公所心传。

何当江南去,载将入画船。 

巨赞法师满怀喜悦,文思泉涌,即用饶宗颐诗韵作《一九四五年国庆登北流山围之磐石山》一首唱和: 

避寇入山围,游观尔已捐。

匈奴忽解甲,金瓯缺复全。

登高一舒啸,慷慨动坤乾。

崩榛纷塞路,荒寨壁尚坚。

乱离信已久,远溯卅年前。

今当时命改,生意满园田。

饶子饶清趣,当风喜欲颠。

新诗效敕勒,警句共冁然。

蒋子勤掇拾,情深木石缘。

二生亦矫健,绝尘道可传。

会当倩画笔,描写付归船。 

在北流的岁月里,饶宗颐还成就了一件大事,就是将从桂林大疏散到北流避难途中所写诗篇“录而存之,都为一卷”,完成了其101年人生中极为重要的第一部诗集——抗战史诗《瑶山诗草》。这是一部“出自肺肠,入人肝脾”(钱仲联语)的不朽篇章。1945年重阳节那天,饶宗颐在山围完成了诗集自序,写道:“去夏桂林告警,予西奔蒙山,其冬敌复陷蒙,遂乃窜迹荒村。托微命于芦中,类寄食于漂渚。曾两度入大瑶山,攀十丈之大藤,观百围之柚木,霏霏承宇之云,凄凄慕类之麇,正则小山所嗟叹憭栗者,时或遘之。以东西南北之人, 践坱轧罔沕之境。干戈未息,忧患方滋。其殆天意,遣我奔逃,俾雕锼以宣其所不得已。……今重光河狱,一洗兵尘,此戋戋者,皆危苦之词,宜捐弃而勿道;然而他乡役,诚不可忘,烧烛竹窗,如温旧梦,敝帚自珍,亦何妨焉。一九四五年乙酉重阳饶宗颐识于北流山围”。之后,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题写了书名,一代词宗、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詹安泰等为诗集题辞。随后,《瑶山诗草》即正式刊行。在这部集子里,诗人把从大瑶山赴北流途中写下的《黄村》《武林口》《大安镇水涨》《宿七里村》,以及在北流期间创作的《勾漏洞仿孟郊体》《桃源洞》《鬼门关》《九月三日》《题北流江亭用李文饶韵》《访东坡系舟处,即用其至梧示子由韵》《寄题牛矢山房课子图为简又文》《登磐石山同巨赞上人》等12首诗编成《北流集》附录其中,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养和超卓功力,也体现了诗人与北流的不解情缘。他后来回忆说:“这段生活值得留念”。

抗战胜利后,国专复校无锡势在必行。19463月,师生们在冯振代校长带领下,由北流山围经容县、梧州乘船东下广州,6月乘海轮经香港至上海,再转到无锡原校址复课,从而结束了长达8年的流亡生活。巨赞法师回到杭州灵隐寺,饶宗颐则东下广州,后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成长为享誉寰宇的学界泰斗和艺林大师。饶宗颐虽然多年定居香港,但他与北流的情缘一直未了,对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故地十分难舍。2004年暮秋,饶宗颐离开北流已经将近60年,也已经是米寿老人了,他精心创作了一幅以勾漏桃源诸洞胜景为题材的国画,在题款中充满深情地写道:“抗战胜利之年,余执教国专,寓广西北流,历览勾漏桃源诸洞之胜,有诗记之。顷追写其景,犹梦中事也。甲申秋杪,选堂,八十有八”,充分表达了这位一代通儒对北流难舍的眷恋和款款深情。

 “临水谁相送,望乡可当还”。岁月虽已远去,历史却难于忘怀。饶宗颐不会忘却北流,北流的人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位国学巨擘,一定十分珍惜他29岁时在北流留下的文化瑰宝! 


2004年饶宗颐以北流勾漏山胜景为题材创作的国画

   (《北流文艺》2020年第4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