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胜:“ 时代给了我们机会”

来源: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发布时间:2015-07-06 11:27:15访问量:2

 

他活跃于当代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外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等研究领域前沿,曾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多国丝绸之路考察并在部分路段担任考察队队长。他就是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历史学系教授刘迎胜。

  “学问与时代息息相关”

1979年,刘迎胜以同等学力考上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研究生,师从元史研究专家韩儒林先生,这是他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开端。

当时,学术界可谓青黄不接,刘迎胜说,当时考上大学特别是研究生的这些人,很多成长为国家学术研究的第三梯队。1981年,刚刚毕业留校任教并继续博士阶段学习的刘迎胜被派往北京大学学习波斯语,其间转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又陆续到德国、英国等国外学术机构访学。

“学问与时代息息相关,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回忆起这些经历,刘迎胜说,正是一个个机遇,让他有了在多个学术科研机构学习的机会,接触到了不同学者、不同机构的治学思想,用9年时间,完整走过了一个学者成长的道路。

    自告奋勇参与丝路考察

在德国访学期间,刘迎胜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组织多国丝绸之路考察,于是主动给国内相关机构写信,自告奋勇,要求参加考察。当时身在国外的他还不知道,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设在教育部,而他这封信寄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因种种原因错过中国境内为期40多天的“陆上丝绸之路”考察后,刘迎胜没有再错过接下来的考察。他几乎全程参加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并被推举为国际考察队副队长(阿曼—斯里兰卡路段)、队长(斯里兰卡—印度路段)。“首先可能是由于我的自告奋勇,其次我国考察队也正需要年富力强并具备外语、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者。”刘迎胜至今仍对自己当初的自告奋勇有几分自豪。

出发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高华说:“去考察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参与所有的学术讨论会,都要就中国历史上对当地的记载等进行发言。”

于是,刘迎胜背着一大堆书开始了考察,考察给了他实地探访丝绸之路沿线重要遗址的机会,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各国研究语言、考古、民族、文献、法律的学者,开拓了研究视野。

在几次考察之后,刘迎胜也逐渐进入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和中国西北民族研究等领域。

  多一个窗口看世界

除汉语外,刘迎胜还会讲英语、德语、波斯语、塔吉克语四种语言,并可以阅读俄语、法语、日语、突厥语,还懂阿拉伯语的基本语法。学好一门外语已非易事,是怎样的动力让刘迎胜在史学研究之海**家门学习多种语言?“一是兴趣,二是责任感。”刘迎胜说,“韩先生曾告诉我说,‘学会了一门外语,就等于家里多开了一扇窗户,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比如,元史研究就需要把学术舞台定位在全球层面,把汉文史料和非汉文史料同等重视,将研究成果面向全球。”刘迎胜认为,元史不仅是13、14世纪中国的断代史,也是当时的亚洲史和世界史。世界元史研究曾一度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部分是会汉语的,研究中国境内元朝的断代史;一部分是不会汉语的,研究世界其他蒙古汗国的历史。这导致研究者之间对话困难,并存在区域空白,如察哈台汗国研究。

“研究察哈台汗国,既需要懂得汉文史料,也要能够使用伊斯兰世界的原始史料。在元史研究中,这一度是空白。”刘迎胜说,他从硕士起就做这方面的研究,1985年研究成果初稿完成,几经周折,2008年《察哈台汗国史研究》成功出版。这项研究工作开创了利用多语史料进行元史研究的进程,深化了研究的国际化。“时至今日,东亚学者会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其他国家学者会东亚的语言,在元史研究界已经相当普遍了。”刘迎胜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