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制造局当年赶造“后膛抬枪” 装备北洋陆军抗御外敌

来源: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发布时间:2015-04-23 11:10:58访问量:0

 

作者:[通讯员 朱莉莉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娟] 来源:[扬子晚报]

120年前的今天—1895年4月17日上午10点,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等,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今日本下关)市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5日,南京市鼓楼区委统战部召开《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座谈会,会上,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历史系陈仲丹教授讲解了《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记者了解到,在日本笹川良一基金会赠送给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的书籍中,有不少再现当时情景的历史绘画,有的是首次在国内曝光。 

曾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重创 “西京丸”号首次亮相

“对中国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段悲愤交加的历史。”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历史系教授陈仲丹告诉记者,在日本笹川良一基金会赠送给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的几万册书籍中,他发现了一些历史画,用的是日本典型的浮世绘绘画手法,从双方交战到最后清朝派出李鸿章无奈签订《马关条约》,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那段历史,发人深省。

陈仲丹告诉记者,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本派大军进入朝鲜,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军在陆上的主要战役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海上的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

“这些画作就是绘制了1894年9月的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由于当时中国没有照片,也没有画师绘画这场战争,因此可以说这批画是唯一描绘当时这场战争的珍贵影像。”陈仲丹告诉记者,尤其让中国人熟悉的是电影《甲午大海战》、《甲午风云》等电影中耳熟能详的被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的舰队鱼雷击中,但没有爆炸的日本“西京丸”号快速巡洋舰,也在这批绘画中被发现。

“西京丸号是在黄海海战被重创的,这也体现了北洋水师一定的战斗力。”陈仲丹教授告诉记者,海战打响后,北洋舰队福龙号鱼雷艇先后向日舰西京丸号发射3枚鱼雷,重创“西京丸”号。此外,这批绘画上还首次出现了北洋舰队的身影,“你看上面的龙旗,就是当时清政府的旗帜。”陈教授表示。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曾被枪击

“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的地点在春帆楼,春帆楼原是日本马关(今日本下关)市红石山下海边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却因为在1895年的三、四月间,晚清大臣李鸿章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与日本代表在这里谈判,以结束正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并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而被载入史册。”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最后是李鸿章在现场签订的,但其实一开始清政府派去谈判的并不是他。”陈教授告诉记者,一开始李鸿章推荐了与他相交已久的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为出使人选,但当德璀琳到达神户,接待他的兵库县知事却向他宣布:因为他是没有正当手续的外国人,不能与伊藤博文会面,“清廷之后又陆续派出官员前去谈判,但都被拒,日本拒绝中国使节,主要借口是清政府派来的谈判代表地位太低,全权不足,最后索性直接提议派恭亲王奕或李鸿章去。”恭亲王奕是皇亲贵戚,自然不能去承担这样屈辱的使命,李鸿章就成了唯一的谈判人选。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一行乘两艘德国轮船从天津启航,19日晨抵达马关。

陈仲丹还披露了《马关条约》签订前发生的一个插曲,“3月24日下午4时15分,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驻地引接寺。行至距引接寺不远时,一个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暴徒向李鸿章开枪射击,小山丰太郎被捕后声称:日军不应放弃占领北京,他反对这时与中国签订和约,此人后被判处无期徒刑。”

金陵制造局与四条巷77号 留下南京的“李鸿章元素”

“作为《马关条约》谈判和签订的关键人物,李鸿章被后世争议颇多,而他与南京,也有不少结缘。”陈仲丹表示,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金陵制造局和位于四条巷77号的李鸿章祠堂。

1865年,李鸿章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机器制造局。1866年8月竣工。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其规模为“委员住房一所十二间;机器汽炉房等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筑”。随后开始生产枪炮弹药等军火物资,主要供应李鸿章的淮军使用。

“在金陵制造局,工匠们制作出大量现代化武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1883年底,中国与法国持续发生冲突,扩大成战争。在长达一年多的战争中,金陵制造局的先进武器,从秦淮河运出,直接送往西南前线,帮助中国军队在镇南关战役中打败法军。而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也有不少武器是出自金陵制造局。资料记载,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的“后膛抬枪”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另外一个误会则是李鸿章祠堂,有不少市民认为李鸿章祠堂是李鸿章的住所,陈仲丹表示其实不是。“李鸿章当时是两江总督,不可能住那边,他住在两江总督府,也就是今天的总统府。”李鸿章祠堂主要是别人纪念他建的祠堂。

李鸿章:晚清的“裱糊匠”

早年的历史教科书给人的印象是,李鸿章是“卖国贼”,那么,究竟应该给李鸿章一个怎样的历史评价呢?陈仲丹告诉记者,“李鸿章为官并不算清廉,而且与曾国藩不同,他也颇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但是对于李鸿章的历史成就同样不能被抹黑,记者获悉,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1895年前的洋务改革绝大部分是努力围绕着民生、富国的工业建设而进行的。李鸿章虽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但绝非旧秩序的维护者,而是掣肘重重的觉醒者。李鸿章不计毁誉,办交涉、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堪称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如今百年过后,当人们平心静气客观地看那段历史的时候,已普遍认为,并不能因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而全盘否定晚清新政改革和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

图为:黄海海战中的“西京丸”号;日军攻占的威海卫炮台;四条巷李鸿章祠堂;李鸿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