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所想到的

来源: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发布时间:2007-11-09 07:26:40访问量:2

 

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失业分为三种: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陈宇主任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少在本世纪前20年,这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副司长刘大为介绍: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4年280万,今年达到338万,“每年的增量都在60万左右,今后几年,还要以几十万人的数量增加。”

这些数字显示:改变结构性失业,已成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之一。

中国的高等教育,曾借鉴的是苏联模式,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真正走上科学研究岗位的人所占比例毕竟少之又少。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需求与供给在结构比例上的严重失衡依然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改革必须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也就是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人”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不能因为老师能教什么,学生就一定要学什么,也不能只考虑专业规定应该学什么,老师就一定得教什么,学生就一定得学什么,而是必须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社会需要学生学什么。最近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实:某高校一个系学生毕业前,三百多毕业生居然有近百人需要补考,而在补考人群中,有不少人却考取了校内或者校外的研究生。这些准研究生有不少是跨专业的,但为了拿到本科毕业文凭,他们必须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不仅没有本科文凭,研究生录取也将成为泡影。据了解,造成大量学生需要补考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学生对有些科目不感兴趣,于是任课老师就从严要求,学生考试就不及格。学生对有些科目不感兴趣,一是因为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刻板单一,二便是因为不少学生学非所愿,因为高考成绩不高而不能读到想读的专业。

近年来,企业在用人上,早已打破“专业”壁垒,不再按图索骥。那么高校为什么一定要墨守成规,作茧自缚呢。活生生的人,其实各有特长,各有爱好,这些特长与爱好学精了,其实在社会上总会有用武之地。既然如此,我们的高等院校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固定的规格像产品一样刻意加工人才呢?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据报道,某中学正在提倡教师自编教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与需求,而直接面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高等院校,如果在人才培养上继续按部就班,固守传统的专业模型,不能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社会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那不仅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

返回原图
/